骨骼矿化程度,用骨矿含量表示,即骨量,是表示骨骼中矿物质沉积量的多少。
人一生中的骨量变化分为六个时期:胎儿期,在妊娠后三个月,母亲摄入钙增加,同时胎儿储积了足月婴儿总骨量的2/3。20岁之前为骨量增长期,7岁~8岁及13岁~14岁(女)、15岁~16岁(男)两个快速骨量增长期,20岁~30岁为骨量缓慢增长期。30岁~40岁为骨质峰值相对稳定期,骨密度也处于一生的峰值期,即获得峰值骨量(peakbonemass,PBM),之后进入骨质丢失期。对于妇女,30岁至绝经间,总骨量仍有极少量的变化,但绝经后的前几年大多数的妇女要经历快速骨量丢失、减缓,在绝经后若干年相对稳定。峰值骨量获得的精确年龄仍不知道,但骨量的大部分累积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
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体骨量
影响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遗传因素
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影响骨矿化的因素中,80%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如维生素D受体、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对确定峰值骨密度发挥一定作用。家族的影响表现在母亲骨密度可预知青春前期女儿骨矿状况(家族类同之处)。同时也受遗传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如不同的种族和地域骨密度有差异,非洲人群骨密度高于白种人群,非洲男女患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危险几率较低,亚洲、西班牙及高加素青年的骨密度存在明显差异。
2、内分泌因素
3、营养因素
主要有钙、磷、氟、锰、维生素D,蛋白质、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