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其实并不是单一的靠丰富的物质来保障的,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
一位刚下班回家的父亲,脸上写满了疲倦。儿子问父亲一个小时的工资是多少,父亲有点不高兴地说:“20元。”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物质
儿子听了以后叫父亲借他10元,父亲很气愤地说自己工作这么辛苦,一个小时也才20元,这小子肯定要把我的钱拿去买什么玩具,气势汹汹地叫儿子马上回房间睡觉。待父亲冷静下来,他再去找儿子,说要把钱给儿子。
儿子听了很高兴,从床底又拿出了一些钱。父亲这时更加气愤了,问儿子:“为什么自己有钱了还叫我再给你。”
儿子说:“我这里钱还不够,现在够了,我有20元了,爸爸,我要用这20元买下你的一个小时,你陪我玩。”
与很多家庭一样,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根本抽不出时间陪孩子,遗失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父母的爱——孩子不要你给他买多少玩具,他只要你陪着他,这就够了。
也有少数父母工作之余,只顾自己娱乐消遣,根本不管孩子的一切,认为孩子只要不缺吃穿,不缺钱花,自己的义务就尽到了。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常常很孤独,精神营养严重不足。他们的苦恼无人关切,如果周围环境再不好,稍微出现一些不良引诱,便极容易走入歧途。
有这样一个故事:
凌晨一点,有一对父母搓完麻将回家,见女儿房门大开而无人,于是急拨在市里当领导的亲戚电话,领导打电话向校长要人,校长打电话“骚扰”班主任,这么层层折腾完毕,已“鸡叫头遍”。
学校新的一天开始,那学生坦然上学,全不知“昨夜星辰”下父母、领导、老师“动干戈”的事。一问,原来这学生到同学家过夜住已不止一次,理由是“反正他们忙于搓麻将,回家也没人理我”。
现实中,这类“失陪”的家长为数不少。上例中的孩子,平时父母忘乎所以,出了事才惊慌失措。由此可看,孩子“野掉”,往往是父母疏于对孩子饮食起居、喜怒忧乐的及时关注察觉而造成的。
有的家长觉得只要舍得给孩子花钱、给孩子最充裕的物质条件,就算是最大的感情投资。殊不知,现代学生最缺少的不是金钱物质,而是心理呵护,亲情关爱。有意识地腾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吃吃饭,散散步,聊聊天,逛逛书店,下下棋,利用有限的“边角”时空,进行零距离的情感沟通,因势利导,才能获得孩子心悦诚服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