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和中学生聚在一起交流。有一次探讨的话题是心理健康有多重要,有的孩子竟然毫无顾忌地说:“我们没有心也无所谓,只要有钱就可以。”持这种想法的并不是个别现象,甚至包含大多数孩子。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孩子两三岁玩过家家的时候,就开始与其他人尝试着互换角色,由此可知,幼儿具有“同感”他人的能力。有一个现象能说明这一点:当婴儿听到其他婴儿大哭时,会跟着一起哭。我们到底是怎样养育孩子的,竟会使原本具有“同感”能力的孩子长大后变成连心都不需要的人,逐渐变成排斥他人的冷漠孩子,真让人伤心。
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日积月累
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达,了解他人心理的“同感”大脑区域和荷尔蒙分泌物逐渐被人所知。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完整地利用大脑的,大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发达,利用率也在逐步提高。大脑的发育受到孩子的养育者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妈妈既能帮助孩子“大脑”同感部分的发育,也可能妨碍其发育。
我遇见过这样一个家庭,妈妈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既不能照顾子女,又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子女们在小时候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孩子长大之后在人际关系方面经常遇到困难。于是这位妈妈来到了咨询室。我发现,孩子的人际问题是因为他们“同感”他人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妈妈分享感觉,但是母子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行过良好的沟通,而且妈妈认为孩子的人际关系不是大问题不值得特别关注。长此以往,就产生了这种结果。
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年轻人,只有在真正长大之后才会明白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因此有些人会定期练习与他人分享感觉,比如他们会看书、看电影,然后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方式与咨询师进行沟通。
家人需要理解并接受年轻人的特殊情况。前来咨询的年轻人里,有的在咨询初期采取很幼稚的行为:他把童年时期没有做过却想做的事情一一实践,比如,缠着爸爸要零花钱、拜托爸爸给自己买昂贵的电子产品,这是他在试探爸爸的爱。而一旦他的要求伤害到妈妈,他又会因为爸爸难过而非常内疚,逐渐明白爸爸是不可能满足自己所有要求的。
如果我们只想着自己却不能理解他人,只要别人不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会生气,我们就需要直视自己的欲望,慢慢学会和别人友善相处,控制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