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叫“上感”,当然就是感染——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导致的局部或者全身的炎症表现。
其实我们的上呼吸道并不是无菌的,很多微生物就寄生在这里,而且和人体处于一种“相安无事”的状态,叫做“正常菌群”。当外环境改变(如低温)或者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变弱时,这些“正常”的病毒、细菌等也会过度繁殖而致病。也就是说,有时候病原体不是外来的,而是“自生”的。这可以解释当某一外环境因素改变时,大家都感冒,但感冒症状为何各异:有的流鼻涕,有的咳嗽,有的发烧,有的不发烧。
人体发生感冒的根本原因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感冒的发生主要是体内免疫系统的一种“副反应”。当微生物对人造成威胁时,免疫系统对其识别、处理,并可能启动吞噬细胞将其吞噬。这种免疫过程虽然是为了抵抗,但也有副作用,会导致体内肥大细胞等释放出组胺等免疫活性物质,加上自身的免疫炎性因子的作用,在“绞杀”微生物的同时,组胺等物质也会导致体内出现流鼻涕、头痛、出疹(荨麻疹)、恶心等症状。
这一段看起来比较晦涩,但大家应该了解——感冒最先出现的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大多是一种可以不治疗即自愈的自限性疾病,所以了解了这个病因,对感冒时的药物选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感冒起于喉咙痛,或者咳嗽,那很可能就不是上述“变态反应”了,可能是正常菌群“闹事”,也可能是外来微生物安然通过鼻和咽,到达了喉部、气管引起炎症。这时候主要的是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不应该使用常见的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