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年前,仍有人认为,分娩时给予镇痛药物对母婴具有潜在的危险。20世纪30~40年代,发现许多新生儿出生后窒息而发生缺氧性脑损伤,是因为用了过大剂量的镇痛药物。但也有与之对立的意见认为,如果使用适当剂量的镇痛药物,不但不会对母婴造成损害而且还有益,特别是在发生胎儿子宫内窒息时,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减低母亲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而增加对胎儿的氧供、减低子宫血管的张力,增加子宫的血流量。
另外在分娩时,特别是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产痛加剧使产妇的肺通气量增加了3倍,造成严重的低碳酸血症和碱血症,因此,在宫缩间歇期,孕妇的呼吸抑制,将造成胎儿子宫内缺氧。
产痛和镇痛对胎儿的影响
(一)产痛应激对胎儿的影响
产妇的应激反应主要来自产痛和情绪紧张。对产痛的剧烈程度已经有许多调查,认为其强度介于断指痛和慢性腰背痛之间,产痛引起产妇机体的应激反应。情绪紧张除产痛引起外,还与分娩环境、是否有分娩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应激反应主要涉及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系统的兴奋和分泌,体内产生大量儿茶酚胺时使子宫血管过度收缩,子宫血流量降低,胎儿缺氧。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动物和人类研究结果可以证实。
1.有关动物研究给孕鼠、恒河猴、猪等动物输注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或将它们置于引起情绪紧张的环境,发现会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流产率增加、产程延长、子宫缺血和胎儿缺氧。
2.有关人类研究人类的分娩过程伴随有体内儿茶酚胺分泌的波动,在宫颈开口达3~5cm为一高峰,在达到9~10cm时为又一分泌高峰,在胎儿娩出时为第三高峰。焦虑的产妇儿茶酚胺的水平更高,并可能伴有产程延长。如采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如局部神经阻滞,可使肾上腺素水平降低5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19%,使产程缩短,改善子宫的血流量。
(二)镇痛对胎儿的影响
乙醚和氯仿自进人临床麻醉后,就迅速用于分娩镇痛。随之其他的镇痛药物如吗啡,巴比妥类催眠药以及东莨菪碱,在分娩镇痛中也有了较广泛的应用。虽然一直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但这些镇痛措施,确实解除了产妇分娩时的痛苦。
在这些药物使用初期,人们对它们的药理作用不甚了解,临床研究有限,使用人员也没有经过培训,特别是未经过麻醉专业培训,经常造成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主要有用药剂量过大、没有个体化用药、复合用药和用药后监测不力。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局面才有了改观。许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只要药物剂量适宜、监测严密,对产妇和胎儿还是很安全的。
总之,产痛和焦虑对胎儿是有害的,但不意味着对所有产妇进行分娩镇痛。非药物方法,如家人的精神安慰和鼓励,能够有效减轻疼痛和焦虑,从而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然而当非药物方法无效时,有效的分娩镇痛复合精神安慰,可使分娩的应激状态明显减轻,这不仅有利于产妇也有利于胎儿。特别是对伴有其他疾病的高危产妇,如果允许自然分娩,应提倡进行分娩镇痛经阴道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