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打电话的是他的母亲。这母亲是一家设计院的某部门负责人。这是她在电话里自我介绍的。
她显然很焦虑。因为她的读高二的儿子,突然之间一反常态,不再读书、学习、做题目,而一心一意地捧着一本象棋书在研究棋术。
爱孩子首先要学会理解孩子
这怎么行呢,高二是最关键的一学年。如果因此而拉下距离。将会“积重难返”,追赶不及。
令母亲焦虑的是,她的儿子不言不语,没有宣言,也没有说明,就将一大堆的作业放下了。看“棋书”研究“棋术”,还去找人弈棋,下得高兴,觉得有趣时,还哈哈大笑。
从上学期末,他就开始了这样的行为。在期终大考时,成绩平平,也算挨过去了,但是等到一放暑假,他仍是老样子,而且比读书时更厉害,课本是碰也不碰了。
母亲因此苦苦地询问他,有什么心事,或者什么难言之隐。但他有进无出,母亲说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他就是不吭声。
母亲搬来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舅舅姨妈一个一个地轮番对他进行劝说:读书的重要性,不读书的危害性,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好说歹说,威逼利诱,举例比喻,不厌其烦地说了好几日。他倒是两眼一闭,两耳塞豆,不闻不问,练他的“听功”。
这可怎么办呢?他的脑子、神经是否出了什么毛病?
虽然她是科研单位的干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这次却顾不得清高,向太阳神青春热线打了求援电话。
我完全能想象她的焦急。我也几乎能猜测她儿子的模样,那一副苍白的脸,瘦高的个,举止斯文,却有一双灵动的眼睛。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被他父母逼在了纸堆里而不许外出游玩,不许多交朋友,放学回家就是功课。
父母们指望将来靠着他们继承这书香门第的香火。无论多少落魄,在有的知识分子的心里,却总有士大夫阶层的优越感。
而她们的孩子,也都别无指望,只有读书、读书、读书这一条道路。
我说:“你儿子平日里一直是比较听话的吧?”
“是的,他几乎不主动与我们说话。”
“平时他也不交朋友,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居多?”
“是的,从小他就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我们才顺其自然。”
“究竟是他没有这种要求,还是没有这种机会呢?”
她的母亲默然。也许她从没想到这方面的事。
她把儿子当成了一架读书机器,除了功课以外,不知道他还有许许多多其它的兴趣、爱好、理想与愿望。
而他那么突然地把这一切全部扔掉,一心一意地去下象棋,是他的“顿悟”。
以这样的方式,彻底地反抗父母对他的控制,也反抗父母对他作为人的忽视。
这样的惊人之举,貌似“异军突起”,实质是“蓄谋已久”。
在他的下意识中,他厌恶被这样地对待。他觉得自己更多的价值是被父母当作实现心愿的工具,是维系他们体面的一个砝码。
如果考不进大学,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他们失了面子。
而他却认为,在如今的社会,并非只有念大学这一条独木桥。如果需要接受教育,那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可以的。
在她母亲打电话之后。我给这位读高二的“先生”打了电话。我也很想知道他的想法。
他说:“我是故意不理他们的。看不惯他们把一点点的小事无缘无故地夸大,似乎这天下事都应在她们的把握中。如果哪些事背离了他们的意志,便惶惶然地不知所措。
我其实也是想去读大学的。已经读到了高二,不努力就是前功尽弃。但是我并没有十分的把握考上大学。我想让自己松弛一下,这样,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些。而一旦落榜,大家心里也有个准备。
他们不在的时候,我也温书习文,而一旦他们来了,我就看棋书消遣。
这样,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好些的。并不是我在为难他们,这是为了我们双方的方便。”
听了他的话,才发现这位高二的学生,是一位极有心机的青年。他可不是像他母亲所说,到了关键时刻就糊涂了的“大孩子”。
只是,我觉得他太“残酷”了些,使他的母亲因此而担惊受怕。
父母的心情都一样。虽然方法上有科学合理与简单粗糙之分。我还是很同情他的母亲。
我也是母亲。女儿在重点中学读预初一。他们每次大小测验都要从第一名排到第五十名,以此来让同学明白自己在班级中的成绩位次。
而她每次让我在测验卷上签名的时候,却从不告诉我她的名次。我只知道她得了几分,而不知她排行第几名。问她,她就说不知道。
我只有从她的奶奶那里才知道名次。因为她曾经在饭桌上说过,妈妈平时一点也不管我,就只知道打听成绩名次,究竟是为你自己高兴还是为我呢?
她显然是抗议我对她的“松散型”的管理教育。因为她在前几年就对我说:“我不要一个会写文章的妈妈,我要一个会给我梳辫子的妈妈。”
她考试测验的成绩越好,越是保密。考得不好,却会笑嘻嘻地告诉我。她其实是想让我难受,来惩罚我对她的忽视。
她当选了队长也不说,看见她在写队活动计划我才知道。
她与那位高二学生不同,不是专看棋书,而是专门问我要钱。她看我别的什么也不在乎,就是想办法掏干净我衣袋的钱,并不拿去乱花,只是去存银行。
几乎每天早上,她利落地坐起身,一边用手抹着还没睁开的眼睛,一边却在说:“算一算,你共欠了我多少钱。”
她与我之间很多地方都用钱计算。比如早上迟叫醒她该罚多少钱;上班前慌慌张张地错穿了她的牛仔裤,要罚多少钱。她说,我只是她的钱袋。
她是在折磨我呀!她反对我对她的漠然,她用折磨我的方法与我保持联系。那位高二的学生,却因为父母的控制与漠视,铤而走险,他的逆反心理是用毁坏他自己而表现出来。同时,他也“折磨”他的母亲。
她母亲第二次打电话来时说,放暑假时,为了让儿子好好地温课。每天中午她急急地赶回家,给儿子做饭。那么的炎夏,母亲赶来赶去赶得生病了,一口口地呕吐在地上,也许是中暑了吧。但是,儿子却依旧一动也不动,一页一页地翻看他的“棋书”。
母亲别转身,悄悄地擦掉了流出的泪。“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这样,她依旧为他煮饭端水。
难道真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吗”?
而母亲的屈辱,企望换得什么?
而儿子的“残忍”,已经给了回答。
儿子的冷漠后面,是一颗受伤的心。他会认为,这么卑微的母亲,为的是她的体面,她连生气也不敢。
母亲,是否意识到,即使儿子今后富贵荣华,与你母亲又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不爱你,而更爱自己的自由。
我们作家长的,都把儿女当作“精品动物”饲养。吃好、穿好,指望长大后一举成名天下惊。而忽视了他们的人格培养;忽视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培养。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行为规范还是比较注意的。这种修养、教养也是门庭的体面,但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却放弃了。
不会爱自己父母的孩子,能指望他爱国家、爱人民、爱他人吗?
爱心是一种能力。不会爱他人的人,心源容易枯竭,行动缺乏动机,奋斗缺少日标,生活缺少激情。
爱心,爱的是他人,滋润的是你自己。
“棋迷”用同样的冷漠,回报了他母亲把他当成读书机器的作法。而他的母亲,却搞不清楚,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说来说去,还是老一套。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要给他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判别人生,判别自己。
如果他要学习,你挡也挡不住。
如果你要他学,很被动很无效。
不是说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判断、选择、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生活的兴趣、求知的兴趣。
强者是宽厚的、仁慈的,有爱心,有知识,也有智慧。
强者未必是“成功者”。
真正的强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生存,并且愉快生活。
强者超越了成功的形式。
家长们,你爱你的孩子吗?
你会爱你的孩子吗?
想爱的,未必懂得爱。
让我们学着爱孩子。
首先,学会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