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珍珍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小女孩,但同学们嘲笑她走路姿势奇怪,医生检查后发现,原来珍珍患了“臀肌挛缩症”。
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文霆介绍:目前,经过国内专家分析,该病的致病因素分为8种,其中注射因素排在首位。据国内某医院对4248名儿童的调查,发现因反复肌内注射所致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患儿有200名,发病率达4。7%。
孩子病了别总想到打针
原因在于,幼儿由于臀肌发育较差,臀肌注射次数越多,臀肌纤维坏死越多,挛缩也越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患儿骨骼生长正常,而挛缩的肌肉组织却相对生长慢或不生长,就会导致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由于臀肌挛缩症是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发生的,毫无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因此早期容易被患儿和家长忽视,延误治疗。
文医生介绍:凭临床表现,就能确诊臀肌挛缩症:程度较轻的患儿站立时两下肢轻度外旋,膝关节不能完全并拢,行走时呈“外八字”蹒跚步态,不能跷“二郎腿”,屈髋时有弹响;程度较重的患儿无法并膝下蹲,两膝分开方可呈蛙式下蹲;极重者屈髋严重受限,双臀严重畸形改变,只能站着大小便。值得重视的是,臀肌挛缩症一旦发生就不会逆转,而且病情只会越发加重。
预防儿童臀肌挛缩症关键在于患儿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臀部肌肉注射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不使用苯甲醇稀释的药物,尽量避免同一部位连续注射。目前,惟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